滅火種類油鍋火
保護范圍1-6M
工作壓力12MPa
感溫器動作溫度185°C
驅動器瓶充裝量1.2L
廚房滅火裝置,目的就是在廚房發生火險的時候用于滅火的一種半自動化消防設備。根據我國《建筑設計防火規范》規定,在建筑中營業面積大于500㎡的餐飲場所,其烹飪操作間的排油煙罩及烹飪部位宜設置自動滅火裝置,且應在燃氣或燃油管道上設置緊急事故自動切斷裝置。
廚房設備滅火裝置簡介
㈠ 滅火劑簡介
商業用廚房滅火裝置可分為干式和濕式兩大類。干式滅火裝置一般以充裝*細粒干粉滅火劑為主。濕式滅火裝置充裝水滅火劑為主。我公司采用濕式滅火裝置--廚房滅火劑,依靠定量的滅火劑來撲滅火焰,主要靠與高溫食用油表面接觸,發生反應,在大量吸收熱量的同時,生產泡沫覆蓋層,隔絕氧氣,實施滅火。防止油鍋火復燃的方法是靠噴放冷卻水,使油溫降低至油脂本身自燃點
363℃以下。該類滅火系統具有滅火**,滅火后易清洗現場等優點。
㈡ 工作原理簡介
易熔金屬感溫—控制盤啟動式工作原理:
①廚房灶臺油鍋發生火情時,火焰發出的**熱量使易熔金屬感溫器動作,平時灶臺熱量達不到感溫元件動作的溫度不會造成誤噴(建議正常炒菜時,避免炒菜鍋長時間離開火眼,以免火焰長時間給予上方易熔金屬感溫器熱量,造成誤動作),傳遞探測信號給控制盤,輸出啟動信號、啟動驅動閥,驅動氣體進入滅火劑瓶組,將滅火劑通過虹吸管送出,通過霧化噴嘴噴出,覆蓋在油鍋表面,*將火撲滅。同時滅火劑通過排煙罩噴嘴、煙道噴嘴噴灑在排煙罩、煙道內撲滅火焰,帶滅火劑噴放完畢后,通過水流閥機構繼續給灶臺油鍋及煙道降溫,*滅火效果和不復燃。
②滅火信號輸出同時,控制盤輸出燃氣關閉閥關閉動作信號、停止燃氣供給。
③發現火情時亦可用手動啟動裝置,其滅火工作原理與自動滅火工作原理一樣。
④灶臺油鍋上方配有霧化噴嘴,滅火時噴射壓力平穩,使油鍋燃油不發生飛濺。
⑤當系統滅火劑噴完后,系統打開冷卻管路水流閥。冷卻水通過滅火劑管道和噴嘴噴灑,*冷卻油鍋及灶臺設備表面。

易熔金屬感溫——控制盤啟動式工作原理:
1、廚房灶臺油鍋發生火情時,由于各種食用油沸點※和燃點不同,當溫度達到340-360℃時油鍋里的油開始自燃,短時間內溫度達到400℃以上,火焰發出的**熱量使易熔金屬感溫器動作,平時灶臺熱量達不到感溫元件動作的溫度不會造成誤噴(建議正常炒菜時,避免炒菜鍋長時間離開火眼,以免火焰長時間給予上方易熔金屬感溫器熱量,造成誤動作),傳遞探測信號給控制盤,輸出啟動信號,啟動驅動閥,驅動氣體進入滅火劑瓶組,將滅火劑通過虹吸管送出,通過霧化噴嘴噴出,覆蓋在油鍋表面,*將火撲滅。同時滅火劑通過排煙罩噴嘴、煙道噴嘴噴灑在排煙罩、煙道內撲滅火焰,待滅火劑噴放完畢后,通過水流閥機構繼續給灶臺油鍋及煙道降溫,*滅火效果和不復燃。
2、滅火信號輸出同時,控制盤輸出燃氣關閉閥關閉動作信號,停止燃氣供給。
3、發現火情時亦可用手動啟動裝置,其滅火工作原理與自動滅火工作原理一樣。
4、灶臺油鍋上方配有減壓霧化噴嘴,滅火時噴射壓力平穩,使油鍋燃油不產生飛濺。
5、當系統滅火劑噴完后,系統打開冷卻管路水流閥。冷卻水通過滅火劑管道和噴嘴噴灑,*冷卻油鍋及灶臺設備表面。

材料
連接管、管路、管件應采用耐腐蝕的材料制造,不應使用熱鍍鋅管、鑄鐵件。
5.12.2 密封
按6.15規定的方法進行水壓密封試驗,試驗期間不應有滲漏現象。
5.12.3 強度
按6.16規定的方法進行液壓強度試驗5.13.1 裝置容器中充裝的滅火劑應為獲得市場準人且經檢驗合格的產品。
5.13.2 驅動氣體選用氮氣的 對裝置和部件的性能檢驗,應依據被檢樣品的設計圖樣和相關技術條件,遵照本標準規定的試驗方法進行。
任何部件的氣密性試驗項目,均應在液壓強度試驗后進行。
除另有規定外,各項試驗應在正常大氣條件下進行,即:
環境溫度:15℃?35℃;
相對濕度:45%?75%;
大氣壓力:86kPa?106kPa。,應符合GB/T 8979的規定。,試驗期間不應有滲漏、變形或損壞。

商業用廚房(灶臺)自動滅火裝置(系統)可分為灶臺干式自動滅火系統和灶臺濕式自動滅火系統兩大類型。灶臺干式滅火裝置一般以充裝*細粒干粉滅火劑為主。廚房灶臺濕式滅火裝置充裝水滅火劑為主。因為廚房衛生要求及可能發生的誤動作帶來的清潔問題,我公司采用濕式滅火裝置——廚房滅火劑(該滅劑于2001年**有含金量的發明,食用油滅火劑,對環境無任何影響、性、易清洗等特點,適宜于撲滅因高品油鍋、吸排煙罩及煙道油垢引發的廚房設備火災),灶臺自動滅火系統具有滅火**, 滅火后易于清洗現場等優點,依靠定量的滅火劑來撲滅火焰,主要靠與高溫食用油表面接觸發生反應,在大量吸收熱量的同時,生成泡沫覆蓋層,隔絕氧氣,實施滅火。防止油鍋火復燃的方法是靠噴放冷卻水,使油溫降低至油脂本身自燃點363℃以下。
http://www.brandworknigeria.com